概述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鼓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和全军广大指战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而不懈奋斗。
广东省龙川,是迄今全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不但人文荟萃,而且富有光荣传统,红色历史源远流长。战争时期,龙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较早地建立起红色政权,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与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以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和壮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毛泽东、彭湃、彭德怀、林伯渠、古柏、古大存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龙川的革命活动十分关心,曾指挥中央红军和赣南红军转战龙川,在龙川留下了光辉的足迹。龙川与赣南的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后,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其时,苏区人口约占当时全县人口的64%;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0%。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后,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龙川苏区仍然坚持长期的游击战争。据不完全统计,龙川人民在战争时期先后经历战斗220多次,全县有近千名民众在战争中牺牲,其中,龙川大塘肚村在1年半的时间内就有140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2011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龙川县属于中央苏区范围,再次确认了龙川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地位。龙川作为全国第二批、广东省第四个被确认的“中央苏区县”,红色历史丰富而厚重。现存41处革命史迹是龙川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了解和发掘龙川红色资源,加强对老区革命遗址的保护,是现阶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毛泽东与龙川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是一片承载着丰厚红色文化和英雄历史的热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指导了当地的革命活动,为中国革命孕育出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龙川,作为迄今全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在土地革命时期,龙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较早地建立起红色政权,与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以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和壮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龙川的革命活动十分关心。他们曾指挥中央红军和赣南红军转战龙川,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这些伟人不仅为龙川带来了先进的革命理念,还在当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龙川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注入了新的活力。
龙川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现存多处革命史迹,如仰天堂革命旧址等,这些都是龙川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当地政府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不仅将相关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还启动了抢救性保护工作,努力恢复其原貌,以期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党的优良传统。
此外,龙川县还立足赣南闽西及粤东的红色旅游线路,对县内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想方设法把龙川红色旅游融入到更广泛的区域旅游中,进一步擦亮了“原中央苏区县”的金字招牌。这不仅提升了龙川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鹤市暴动
鹤市暴动,是龙川县历史上一次重要且悲壮的革命事件,它不仅见证了龙川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决心,也深刻反映了革命斗争的艰辛与不易。
1928年初,龙川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并组建了东江工农革命军,旨在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为配合东江地区的“年关暴动”计划,龙川县苏维埃政府决定于当年3月上旬进军鹤市,举行首次武装暴动。
暴动前夕,龙川县苏维埃政府进行了周密的筹备工作,广泛发动群众,组建革命队伍。然而,在暴动前夕,一个意外的情报泄露事件让整个行动陷入了被动。负责传递暴动命令的钟彪不幸被捕牺牲,藏于他身上的暴动计划、路线图等机密文件全部落入敌手。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革命军领导人黄克等人临危不惧,毅然决定按原计划进行暴动。
3月10日凌晨,400余名工农革命军在黄克的率领下,趁着夜色向鹤市进发。经过激烈的战斗,革命军成功攻占了鹤市街圩,缴获了敌军大量武器装备,并抓获了一批俘虏。然而,由于情报泄露导致其他编队接应受阻,革命军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黄克果断下令撤退,但为时已晚,革命军在撤出鹤市街口时遭到了敌人的猛烈围堵。经过大半天的冲杀,革命军终于突破重围,撤回四甲。
鹤市暴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暴动不仅震撼了东江上游地区,更开创了龙川人民以武力夺取政权的先河。它有力地配合了东江各地的武装暴动斗争,有效牵制了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兵力,为后来创建闽粤赣边五兴龙苏区积累了斗争经验和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鹤市暴动也展现了龙川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英勇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过五关” “守十责”
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流传着一段关于“过五关”与“守十责”的佳话,这不仅是当地干部群众自我要求、自我提升的生动体现,也是龙川县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过五关”,源自革命时期古柏同志对革命干部的谆谆教诲,意指革命干部需在政治、思想、社会、生活及宗族(或可理解为家庭)五个方面严格自律,不断锤炼自我,方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龙川县,这一理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党员干部提升自我、服务群众的行动指南。各级干部纷纷以此为镜,不断检视自身,在政治上保持清醒,思想上追求进步,社会上践行责任,生活中严于律己,家庭中树立榜样,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党员和优秀干部。
而“守十责”,则是对龙川县各级干部在履行职责、担当使命方面的更高要求。这“十责”涵盖了从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到岗位责任、个人责任等多个方面,要求干部们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更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在龙川县,无论是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社会治理,还是保障民生福祉、促进经济发展,都能看到干部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守十责”的生动画面。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需所盼,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和高度信任。
“过五关”与“守十责”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龙川县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对干部个人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是对龙川县整体发展环境的优化和提升。在“过五关”的指引下,龙川县的干部队伍更加纯洁、更加有战斗力;在“守十责”的推动下,龙川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未来,龙川县将继续坚持“过五关”、“守十责”的优良传统,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龙川县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十万挑夫上赣南
在土地革命时期,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与赣南革命根据地紧密相连,共同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革命史诗——“十万挑夫上赣南”。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也是龙川人民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
193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对中央苏区实施了残酷的经济封锁,特别是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进行严格管控,企图通过“计口售盐”、“封锁匪区”等手段,切断苏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然而,在龙川县,广大苏区人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以挑担的方式,将食盐、布匹等物资翻山越岭,送往赣南革命根据地。这一行动,就是后来广为传颂的“十万挑夫上赣南”。
“十万挑夫上赣南”不仅是一次物质上的支援,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在艰难险阻面前,龙川人民展现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他们有的把粪桶做成双层藏盐,有的打通竹杠关节藏盐,有的用食盐水浸渍衣物,甚至还有人假扮乞丐、假装出殡,用尽一切办法将食盐运往苏区。这些生动的场景,不仅彰显了龙川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体现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
“十万挑夫上赣南”不仅是对龙川人民英勇事迹的赞美,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忘革命先辈的牺牲和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如今,“十万挑夫上赣南”的故事已经成为龙川县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当地政府和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弘扬这一精神,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也激励着更多的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茶活苏区十八勇士
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的茶活苏区,一段关于英勇与牺牲的传奇故事被广为传颂,这就是“茶活苏区十八勇士”的壮举。这段历史,不仅彰显了革命战士的英勇无畏,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了革命事业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定信念。
1932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第四次军事“围剿”,广东军阀陈济棠也派遣大量军警武装配合行动,对茶活苏区进行了“七县大会剿”。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茶活苏区的干部和群众没有退缩,他们迅速组织起来,坚守在徐屋和刘屋的独角炮楼上,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在这场战斗中,茶活苏区的十八名勇士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决心。他们中既有区乡干部,也有游击队和赤卫队队员,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他们毫不畏惧,凭借简陋的武器和坚定的信念,坚守炮楼两天两夜。在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下,炮楼被炸得摇摇欲坠,但勇士们依然坚守阵地,直到弹药耗尽,粮食断绝。
在最危急的时刻,这十八名勇士做出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决定——他们宁死不屈,引火自焚。在熊熊烈焰中,他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用生命的最后一刻诠释了革命战士的忠诚与担当。这一幕,成为了茶活苏区乃至整个中国革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幕。